2022年6月了,已经毕业3年了

时间呀的过得真快,转眼间已经是毕业的第三个年头了,曾经的大男孩也变成了“油腻大叔”了,哈哈。

今天来好好聊聊这些所谓的标签,自从接触到CDP和SCRM之后,经常也在跟客户或者同行进行交流,关于如何用大数据对数据进行结构化、标签化,在每个人身上打上一个个标签,比如基础的性别、职业、出身地等等这些较为固定的标签,另外一种是结合每个人在社交渠道、购物平台、社群等一系列能在网络上留存痕迹的渠道上去获取每个人的行为特征信息进行自动化打标。结合以上两种方式可以初步对人群进行画像,但只是简单的依靠这些数据去把每个人进行标签归类是不太合理的,也是不太准确的。毕竟每个人的消费行为、行为习惯并不是单一的,就像有些人的性格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人群以及在不同的时间点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人进行标签化,不仅仅依靠简单的数据进行达标,更需要结合各种行为算法、包括消费算法、履约算法、性格算法等一系列成熟的算法模型再依据大数据对人群进行更加精准的标签计算和人群归类。

以上,通过结合算法和大数据对人群进行归类完成后,接下来才是对这些标签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活动,比如结合不同的标签来实现营销活动、营销内容的推广千人千面,不同的人群只能看到自己喜好的信息,从而刺激消费转化,最终达到获取商业利润的目的。除了利用标签对人群进行画像外,一些大型的商业公司也会成立单独的消费者心理学研究团队,通过对人群进行心理学的调研来对人群的喜好、商品的推送、开店选址等得出更加贴合消费者习惯的结论。

总之,在这种人人网上冲浪的社群环境下,每个人在互联网上都不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及个体,而是一个个结构化、半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的数据,一个个不断被打上各种标签的群体。资本总是以各种看似合法的途径来获取利润的最大化,提升自我的判断能力,不要掉入到各种消费陷阱、诱惑陷阱,或许我们才能真正的活出自己。

点赞
您是第 1230 位访客, 您的IP是:[18.117.152.148] 不曾后悔遇见你,过往时光皆是欢喜。